当前位置:首页 > 其他频道 > 职场天地> 正文
杜方云:90后“兴趣第一”择业观引深思
作者: 时间:2014-5-27 阅读:
 2014年是90后成为绝对求职主力的一年,同时也是 “更难就业季”,高校毕业人数再创新高。然而,90后被指求职随意、离职率高。其中,没兴趣的工作不做是不少90后毕业生就业意愿低的原因之一。

  相比“失恋了、公司的伙食不好、前台没对我笑”等让人瞠目结舌的理由,“没兴趣”这一原因让人能接受,也让人觉察90后并非“脑残不懂事”,而是对于个人职业规划有了更高的要求。

 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,他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、安全需要、社会需要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。从人生存的吃喝住行等基本需要到安全感、归宿感、尊重感、价值感等高级需要,反映了个体的不同追求。投射到求职问题上,求职者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因素有:待遇(包括工资、福利)、工作环境、企业文化、个性特点、发展空间……这些因素不同程度上展现了五种需求。

  9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,相比于70后、80后,他们的成长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,良好的家庭条件满足了其基本的生理需求,带给他们物质安全感,于是,工作从“雪中之碳”变成了“锦上之花”,能否满足其更高层次的需求成了他们择业的主要考虑因素。“兴趣第一”“工作要幸福”“企业要尊重个人价值”等多元就业观逐渐生根发芽。好工作的标准也从能提供丰厚的待遇逐步转向“工作是否幸福、生活是否快乐、能否相互尊重”等标准。

  “兴趣第一”的理念并非90后的独家宣言,古代教育家孔子在《论语·雍也》中就说到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意思是,学习知识或本领,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,爱好它的人不如对其有兴趣的人(接受得快)。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,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如果说,在职业规划中,薪酬待遇是重要的外因,那么兴趣爱好则是首要内因,推动个人发挥主观创造力的终究是内因。根据心理学家约翰?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:人的人格类型、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。兴趣可以增强自己的职业适应性、能动性、创造性,影响工作水平,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,都促使人们积极地、愉快地从事该职业,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生产力,推动社会发展。

  90后刚步入职场,在就业择业观上的新变化值得人深思。面对目前就业难的问题,整个社会不应太过苛责90后不成熟,而应努力创造更好的环境,实现求职与招聘双方的和谐共生。同时,90后也不应随性恣意、眼高手低,认清职场与自身,努力寻找、创造有兴趣的工作,顺利度过由校园到社会的过渡期。

来源:新职业 | 关闭